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文旅 >> 商业 >> 正文

增城区积极推行前端垃圾分类工作

2015/8/24 15:34:44   网上收集   城市网
  编者按:自2012年7月10日,广州市委、市政府、市人大和市政协联合召开“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”以来,我区紧紧围绕“干净、整洁、平安、有序”的城市管理目标,从完善管理体系、统筹设施建设、深入开展宣传等方面,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各项工作。2014年,我区生活垃圾量从2013年的45.92万吨降至44.31万吨,生活垃圾减量3.5%。供销系统再生资源垃圾分类对接后回收总量10.04万吨,回收率达6.5%。

  3载砥砺前行,从体系空白到搭建起基本架构,我区的垃圾分类成效初显。本报从即日起开设专栏,推出“垃圾分类在路上”系列报道,敬请垂注。

  2012年7月,广州市正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时至今日,不少人仍对生活垃圾分类感觉陌生,甚至认为,垃圾分类是一件令他们感觉遥远的事情。然而,我区也正面临“垃圾围城”的威胁。据统计,2014年,全区平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227吨,全年生活垃圾产量约44.31万吨,每年用于垃圾处理的费用达2亿元人民币。目前,我区的荔城街棠厦垃圾填埋场和新塘镇陈家林垃圾填埋场已饱和,每日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正不断往上空叠加,挤占仅有的空间。

  垃圾分类是破解“垃圾”围城危机的有效方式之一。我区地域广阔,农村较多,南中北区域发展形态差异较大。自2012年来,我区综合考虑城乡差异和影响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因素,因地制宜,积极推广前端垃圾分类工作。

  部分试点社区成功推广 生活垃圾“定时定点”分类投放

  根据广州市关于推广社区垃圾“定时定点”分类投放的统一部署,我区于2014年选定百花社区雅居乐等19个社区开展试点先行推广垃圾“定时定点”分类投放模式,并通过将分类设施建设作为楼盘工程必备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、同步建设、同步验收,将垃圾分类作为社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、对社区垃圾分类进行验收等措施,倒逼各大型楼盘、各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。

  荔城街金竹家园便是其中一个试点社区。据悉,金竹家园总户数606户,现有580多户居民入住。从2014年5月起,小区保洁员不再上楼收垃圾,改为每天上午6时至9时,下午17时30分至20时30分,在小区内实行定点投放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,居民按“干”、“湿”(主要为厨余垃圾)两类分开,定时分类投放到设置在各栋居民楼公共区域的分类垃圾桶内。

  然而,小区虽然不大,居民文化素养也较高,但刚开始推广垃圾“定时定点”分类投放时也十分困难。“以往每个楼层都设有垃圾桶,楼层垃圾桶撤销后,小区居民一时间难以适应,尤其是老人家比较难接受。”金竹家园小区物业管理经理李苏说,通过政府、居委、物业的入户宣传,大约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,居民基本形成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习惯。“若居民分类错了,小区保洁员马上分类出来。分类后,我们按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大类,分别运送至垃圾中转站。”

  金竹家园居民李小姐说现在已习惯把家里的生活垃圾分为干、湿两类,能卖拿去卖,有害的垃圾,如光管、电池等,将投放至小区东大门内的有害垃圾收集桶内。她说,小区实行定时定点投放1年多以来,自己包括家人也慢慢形成习惯。小区环境也更加整洁了。“以往垃圾放楼道,影响环境卫生。尤其到了夏季,垃圾隔了一宿就发臭,凉风一吹,整间房子都是垃圾的味道,大门也不敢打开。”李小姐说。

  “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运后,不仅楼层环境、小区环境干净了,同时也大大减少小区保洁人员的工作量。”李苏说。

  “干湿分开放,‘有用’放一旁。” 垃圾分类在试点村镇成功推开

 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,2012年起,我区选定派潭镇作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镇,通过村社干部带头,广泛开展入户宣传、到一线“站桶”指导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、与村民签订承诺书、派发分类桶等措施,逐步实现了村民由“被动分类”到“主动分类”的转变。

  “干湿分开放,‘有用’放一旁。”亚口冚村是派潭镇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村之一。从2012年开始,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村中大多数村民已经慢慢习惯了垃圾分类。由于农村家庭保留着对可回收垃圾自行留放变卖的习惯,因此,派潭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试点按“干、湿、有害”三类进行分类,并投放到垃圾收集点密闭式铁桶内。

  “这是我自己分类的,干湿分开放,平时也是这样分的。”在亚口冚村江西坳巷,张阿姨对自家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。在放置湿垃圾的桶里,记者看到有剩余的食物、树叶等,干垃圾桶则放置了纸屑、烟盒等,而一些可回收的胶樽、塑料瓶,张阿姨就放置在屋旁一角落中。在亚口冚村经营食杂店的老板赖锦泉屋外同样放置了一个“干”垃圾桶,而“湿”垃圾桶则放置在厨房中。对于可回收废弃物,则用一个大袋子装起来。正如张阿姨、赖锦泉那样,亚口冚村多数村民的家门前均放置了“干”、“湿”两个垃圾桶,村中在一定范围内设置了多个“干”、“湿”垃圾分类收集点。记者走近一个垃圾分类收集点细看,只见两个“干”垃圾桶里除了一些纸屑外,还有废弃的衣物,不见湿垃圾混杂在里面。

  同时,该镇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110吨的派潭镇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中心,对有机垃圾集中收集处理,使湿垃圾制作成有机肥,变废为宝、循环利用,并建立分拣储存分类中心,实现派潭镇生活垃圾日产日清,有机易腐垃圾就地处理不出镇,为全区农村垃圾收运方式改革树立标杆。

  在派潭镇垃圾循环利用中心,“干”垃圾与“湿”垃圾经过二次分拣后,分别运输至有机垃圾处理车间与垃圾转运压缩间。经分拣后无回收价值的“干”垃圾随之被倒入压缩箱内压缩。在厨余垃圾处理车间,环卫工人用耙子将厨余垃圾推向传送带,经过粉碎、脱水、发酵、除臭等程序后,粉末状的粉料从出料口排出。

  据悉,派潭镇以往每天产生的垃圾是60吨,经过分类与垃圾循环中心的处理后,垃圾减至40吨,其中,36吨是生活垃圾,4吨是餐厨垃圾。“一个压缩箱压满生活垃圾后重约14吨,相当于以往8辆垃圾车收集的总和。餐厨垃圾经过有机车间处理后,无臭无味,可作绿化肥料使用。”派潭市政所工作人员潘文清说。

  截至目前,派潭镇已为农村配发干、湿垃圾桶4万个,建设密闭型垃圾分类收集点586个,建成日处理量100吨的生活垃圾压缩站1座。“源头分类,桶装收集,定时清运,分类处理”的农村垃圾收运管理模式有效试运行。

  针对南中北区域差异,分类创新推广

  我区针对南中北的差异,在中心城区,以荔城街为示范,带动增江街、朱村街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。在北部地区,以派潭镇为示范,结合北部山区特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,对餐厨垃圾就地“消化”,该模式已在小楼镇、正果镇大力推广。

  在南部地区,考虑到其生活水平、经济发展等与北部不相同,垃圾成分也不一样,南部选择仙村镇作示范。在现有垃圾分类做法基础上,结合热力电厂落户,仙村镇对其他垃圾进一步细分出可焚烧垃圾一类,采取直收直运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,并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、举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等措施广泛推广,为我区南部的新塘镇、石滩镇、永宁街等提供了良好的经验。

  扩宽多种宣传渠道 普及分类知识

  据统计,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,我区各镇街每月至少自行组织学习活动一次,积极入户宣传。2013年至今共开展“全民行动日”等宣传活动113场,派发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资料14万份和指引手册39万份,派发分类垃圾桶5330个;利用社区和楼宇的LED户外滚动屏,每天14小时滚动播放发布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;创建环境友好型家庭34690个;开展了中小学生垃圾分类征文比赛。

  通过各种户外宣传、与媒体合作宣传和聘请专门公司开展网络宣传的同时,区宣教队伍积极与团委、妇联、学校、居委等单位共同开展垃圾分类“五进”(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农村、进学校、进企业)活动,组织讲座、专题学习交流会28场,以实际行动夯实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群众基础。

  我区因地制宜 积极推行前端垃圾分类工作 <IMG src='/sofpro/otherproject/uploadimages/image_1436153434929_0.jpg'> 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"><STRONG>部分试点成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<BR><BR><IMG border=0 src="/publicfiles/business/htmlfiles/zcmh/cmsmedia/image/2015/6/img54943.jpg"></STRONG></P>

  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">荔城街雁塔社区金河湾小区某生活垃圾定时投放点。<BR><BR><IMG border=0 src="/publicfiles/business/htmlfiles/zcmh/cmsmedia/image/2015/6/img54944.jpg"></P>

  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">派潭镇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中心处置收集回来的餐厨垃圾。<BR><BR><IMG border=0 src="/publicfiles/business/htmlfiles/zcmh/cmsmedia/image/2015/6/img54945.jpg"></P>

  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">派潭镇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中心设置的可回收物收集箱。<BR><BR><
E-Mail:nihao@foxmail.com 爆料QQ:165687462
Copyright© 2018 成都在线 www.cd.net.cn 版权所有 Inc,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5080520号